填空题(2021年北京市

采菊东篱下,__________。(陶渊明《饮酒》)

答案解析

悠然见南山

讨论

2021年,北京中轴线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工作进入关键阶段,已确定了包括天安门、正阳门、天坛在内的14个遗产点。学校组织了“中轴线上多彩明珠”展示活动,你所在班级负责制作宜传正阳门的短片。1.短片第一部分,介绍正阳门在历史上的重要功用。下面是同学们找到的一则材料。正阳门曾是国家的礼仪之门。作为明清两代都城的正门,正阳门在京师诸门中规制最高。皇帝每年去天坛祭天和到先农坛亲耕,都要通过正阳门。所谓“正阳门走龙车”,就是指此门只供皇帝出入。正阳门还曾是京师镇钥。当时的正阳门包括城楼、箭楼、瓮城、闸楼,它们形成了严密的军事防御系统:城楼供守城将頓登高瞻望,指挥作战;箭楼在城楼正前方,开有箭窗,用于防御、射击;瓮城将城楼与箭楼连为一体,形成对城门的保护闸楼则建于瓮城之上,其门洞上方的千斤闸重约1990公斤,在敌军进犯时可超到重要防御作用。(1)短片第一部分要从以下两幅字中选择一幅作片头,来体现正阳门的特点。请你选择并说明理由。(2分)(2)同学们在《古代汉语词典》中查到“钥”的义项有:①锁;②钥匙;③闭锁,关闭。根据文段内容及词典释义,你认为“锁钥“在这里的意思是【 】(2分)【甲】进入京城的通道 【乙】军事防御屏障 【丙】沉重的千斤闸2.短片第二部分,讲述正阳门的沧桑历史。下面是同学们写的文字稿,请帮他们解决在配音和制作字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正阳门的前身是元大都的丽正门,明代改名为正阳门,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明末,起义军兵临北京,正阳门的守卫弃城校降,沉重的千斤闸形同成设,①____清末,厚重的城墙没挡住八国联军的枪跑,在城楼上设岗巡逻的竟已是外国士兵。那时在民间流传的歌谣“今日正阳门左右,外人随意立高墙”,诉说的正是这段屈辱的历史,②____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正阳门都笼罩在战争的阴霾之下。曾经的礼仅之门失去了皇家威严,曾经的防御系统也土崩瓦解。龙车凤辇、黄柄华盖的洪大场面已经消失,原来只有皇帝通行才能开启的正阳门,悄然融入了普通人的生活。1949年,北乎和平解放,正阳门箭楼高挂“欢迎人民解放军”的红色标语。在飘扬的红旗和热情的欢呼声中,正阳门翻开了新的一页。(1)有同学对①②两处使用的标点符号有疑问,你认为这两处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是【 】(2分)A.①;②。 B.①;②,C.①。②。 D.①。②,(2)有同学认为画线词语中有错别字,对加点字的读音也有疑问。下列判断错误的项是【 】(2分)A.“流传”应写为“留传” B.“笼”应读为“lǒng"C.“洪大”应写为“宏大” D.“悄”应读为“qiǎo”(3)根据语境,画波浪线的句子表达欠妥,请修改。(2分)3.短片第三部分,是同学们制作的“我眼中的正阳门”采访视频。下列四位被采访者说话时用了成语或修辞方法,其中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A.游客:“登上正阳门,我的敬意油然而生。古人太聪明了,城楼既坚固又美观。城砖的灰、城门的红、琉璃屋顶的绿和彩绘的金,搭配多和谐啊!”B.生态保护志愿者:“正阳门是北京雨燕的重要栖息地。每年3月雨燕都会和正阳门不期而遇,8月它们又从正阳门飞往非洲,给远方捎去中国的消息。”C.附近居民:“老北京人管正阳门叫‘前门楼子’。前门大街是大家都爱逛的地方,到处是好玩的、好吃的,嗓子眼儿冒烟的时候来一碗大碗茶,舒服极了!”D.正阳门博物馆讲解员:“如今的正阳门作为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伫立在北京中轴线上,诉说着昔日的荣光、过往的沧桑,成为一部土石写就的史书。”4.短片结尾,需要几位同学各用一种颜色表达对正阳门的理解。请你结合短片的内容,按照示例,仿写句子。(2分)示例:我心目中的正阳门是绿色的。绿色既是城楼屋顶璃瓦的颜色,也是人与北京雨燕和谐相处的象征。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中国革命生死存亡关头,毛泽东没有照搬俄国革命的成功经验,而是立足中国国情,确定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引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国民经济濒临崩溃之际,邓小平没有固守旧的经济体制,而是依据中国实情,确定了“改革开放”的发展道路,引领中国经济走向繁荣。无论革命战争时期,还是改革开放年代,都需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大到民族复兴,小到个人发展,仍需要一切从实际出发。请你根据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思考,或叙述生活经历,或论述其中道理,写一篇文章。要求: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600字。文中如果出现自己的姓名或校名,请以化名代替。

【材料1】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落实“五育”并举的指导方针。《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材料2】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中强调学校可以根据区域特色、学生年龄特点和各学科教学内容需要,组织学生走出校园,体验与平常不同的生活。基于以上材料所反映的时代背景,学校准备开展以“走进田间”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1.为了更好地落实“五育”并举的要求,需要你就本次综合性学习“走进田间”设计些具体的活动内容。请你从“五育”(德、智、体、美、劳)的不同方面设计出三项具体的活动内容。(3分)2.在本次综合性学习的动员会上,需要你谈谈中学生“走进田间”的意义。请把你要说的话写在下面。(100~120字)(5分)

雍氏①之役,韩征甲与粟于周。周君患之,告苏代。苏代曰:“何患焉?代能为君令韩不征甲与粟于周,又能为君得高都②。”周君大悦曰:“子苟能,寡人请以国听。”苏代遂往见韩相国公中曰:“公不闻楚计乎?昭应③谓楚王曰:‘韩 氏 罢 于 兵 仓 廪 空 无 以 守 城 吾 收 之 以 饥 不 过 一 月 必 拔 之。’今围雍氏五月不能拔,是楚病也,楚王始不信昭应之计矣。今公乃征甲与粟于周,此告楚病也。昭应闻此,必劝楚王益兵守雍氏,雍氏必拔。”公中曰“善。然吾使者已行矣。”代曰:“公何不以高都与周?”公中怒曰:“吾无征甲与粟于周,亦已多矣!何为与高都?”代曰:“与之高都,则周必折而入于韩,秦闻之必大怒,而焚周之节,不通其使。是公以弊高都得完周也,何不与也?”公中曰:“善。”不征甲与粟于周而与高都。楚卒不拔雍氏而去。(节选自《战国策》)【注】①雍氏:韩国邑城。②高都:韩国邑城。③昭应:楚将。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征甲与粟于周 征:索取B.寡人请以国听 听:听从C.此告楚病也 病:患病D.必劝楚王益兵守雍氏 益:增加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韩 氏 罢 于 兵 仓 廪 空 无 以 守 城 吾 收 之 以 饥 不 过 一 月 必 拔 之A.韩氏罢/于兵仓廪空/无以守城/吾收之以饥不过/一月必拔之B.韩氏罢于兵/仓廪空无/以守城吾收之/以饥不过一月/必拔之C.韩氏罢/于兵仓廪/空无以守城/吾收之以饥不过一月/必拔之D.韩氏罢于兵/仓廪空/无以守城/吾收之以饥/不过一月必拔之3.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韩雍氏之战期间,韩国向周君提出无理要求,周君为此深感担忧。B.苏代为解除周君的忧虑,亲自前往韩国会见其相国公中,晓以利害。C.苏代告诫公中,楚王开始怀疑昭应的计划,这将会导致雍氏被攻克。D.苏代认为,韩国若采用他的策略,会引起秦周关系的变化,对韩有利。4.将第三大题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是公以弊高都得完周也,何不与也?

春夜别友人【唐】陈子昂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一二句中的“金樽”“绮筵”可以看出饯别酒宴场面的隆重。B.三四句中的琴瑟之思和别路之忧都蕴含着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C.五六句通过写明月的“隐”和长河的“没”表明朋友已经远去。D.七八句表达诗人对前路漫漫的感叹以及与友人再会难期的惆怅。

喧闹与幽静①那天我开车去了城市郊外,在僻静处的一块石头上坐下来。四周阒无人影,静悄悄的,田间玉米絮絮在微风中轻轻摆动,不知名的秋虫唧唧有声,天上白云仿若一团棉絮缓缓飘移。“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我喜欢这样的幽静,眼神空茫,啥都不想,脑子里的一些浊物杂质丝丝缕缕抽离而去。这种发呆,看似石化枯坐,实则凝神排毒,让我特别享受。②我住的房子两居室全部临街,而且这街是一条城市连接高速公路的主干道,每日车水马龙,川流不息。白天还妤,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汽车呼啸而过的声音被格外放大了,“嗖——嗖——”毎过一辆,都像在神经线上碾过,躺在床上,眼睛盯着天花板,根本无法入睡。待好不容易被极度疲倦带入梦乡,“吱——”一声急骤刺耳的刹车声,让我猝然惊醒,小心脏扑通扑通一阵乱跳,就再也难以成眠。这种喧闹,不仅导致神经衰弱,时间久了恐怕还会让我有罹患心脏病之虞。③陶渊明有诗云:“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你看,古人生活里最主要的喧闹也是“车马喧”,只好以精神法聊以自慰了。而今天除了“车马喧”,还有建筑工地的打夯声、水泥搅拌声,公园里大妈跳舞嘭嚓嚓的音乐声、高亢嘹亮的歌声,人声、市声,等等,各种声音共同构成了鼎沸的水分子,咕嘟咕嘟冒泡。即使躲在清静的房间里,杜门闭窗,如果屏息谛听,仍然有关抑不住的各种杂音侵扰耳朵。④其实,喧闹与幽静都是一种真实的存在状态,可人们似乎更喜欢幽静,而不喜欢喧闹。不同的环境造就不同心境,产生不同影响。喧闹仿佛一场夏天的急雨,声势浩大,轰轰烈烈,然而经常只是湿湿地皮,浮于表面,难以从根本上润泽大地,深潜其里。而幽静却如同春夜的细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真正“喂饱”大地的雨大抵都是不声不响的。人的耳朵管听,眼睛管看,喧闹的状态会扰乱人的视听,在幽静之中所见所闻才会清楚明白。所以,诸葛孔明说“非宁静无以致远”,翁同穌也说“每临大事有静气”。⑤深秋时节,我同妻子到一位朋友山里别墅去玩,对喧闹与幽静有了更深切的别样的体味。朋友花了50万买了大约2000亩的山地,筑房建屋,植树种菜,成了名副其实的“山大王”。坐在二层的大露台上,极目远眺,远山如黛,山岚轻笼,山坡绿树茂密葱茏,有微风习习拂面,顿感骋怀惬意,有如神仙。临近中午时分,我独自一人沿着蜿蜒的山路往深处走去,耳边只有潺湲的山泉流水声,树上或悠长或短促的蝉鸣鸟叫声,越发増添了幽静之感。入夜躺在床上,所有的声音都睡去了,安静得似乎只有呼吸的声音。这种幽静又和城郊截然不同,是完全的彻底的幽静,静得有些让人发慌。却原来,有声音的幽静才是活的幽静,可贵的幽静,没有声音的幽静岂不是死寂?如此住了两宿,“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我的“旧林”“故渊”是鼎沸如煮的城里。我忽然觉得那建筑工地的打夯声、水泥搅拌声,公园里大妈跳舞嘭嚓嚓的音乐声、高亢嘹亮的歌声,人声、市声,等等,才是热气腾腾的人间生活。人是社会人,如果离群索居,自我隔绝,短期尚可修心养性,久之则会蜕变为自然人。这种幽静恐怕只能育出不谙世事的傻瓜。⑥正如钱钟书的“围城”,城外的人想进来,城里的人想出去,对待喧闹与幽静的态度亦如此。无论是在城里城外,还是在心里心外,都真实地存在着喧闹和幽静两种环境,二者是相互依存的,无须逃避,接受就好。一味喧闹,或者一味幽静,这世界恐怕就显得索然无趣;一味在意喧闹,或者一味喜欢幽静,我们的心境也会为外界所役。喧闹和幽静,虽是外部的客观存在,却也是内部的主观臆造。如同陶渊明所说“心远地自偏”,身居闹市也能在内心筑起一道幽静的风景,同样,身处偏远也可能内心喧闹不止。坦然面对外部环境,在两者间根据心灵的需要自如转换,居于一种更安然自在的状态,方是智者。(文/刘江滨,根据命题需要有删改。)1.第①段中,作者说自己在城市郊外“看似石化枯坐,实则凝神排毒”。请根据①~③段内容说说这里的“排毒”指的是什么。(4分)2.从第④段的比喻描述中,可以看岀喧闹、幽静能给人带来怎样的影响?请简要概括。(4分)3.处于深山别墅中,作者对“幽静”“喧闹”有怎样的新认知?请根据第⑤段内容分别作简要概括。(6分)4.第⑥段中,作者主张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喧闹和幽静”?为什么?(6分)

阅读《骆驼祥子》的节选部分,回答问题。不拉刘四爷的车,而能住在人和厂,据别的车夫看,是件少有的事。因此,甚至有人猜测,祥子必和刘老头子是亲戚;更有人说,刘老头子大概是看上了祥子,而想给虎妞弄个招门纳婿的“小人”。这种猜想里虽然怀着点妒羡,可是万一要真是这么回事呢,将来刘四爷一死,人和厂就一定归了祥子。这个,教他们只敢胡猜,而不敢在祥子面前说什么不受听的。其实呢,刘老头子的优待祥子是另有笔账儿。祥子是这样的一个人:在新的环境里还能保持着旧的习惯。假若他去当了兵,他决不会一穿上那套虎皮,马上就不傻装傻的去欺侮人。在车厂子里,他不闲着,把汗一落下去,他就找点事儿作。他去擦车,打气,晒雨布,抹油……用不着谁支使,他自己愿意干,干得高高兴兴,仿佛是一种极好的娱乐。厂子里靠常总住着二十来个车夫;收了车,大家不是坐着闲谈,便是蒙头大睡;样子,只有祥子的手不闲着。初上来,大家以为他是向刘四爷献殷勤,狗事巴结人;过了几天,他们看出来他一点没有卖好讨俏的意思,他是那么真诚自然,也就无话可说了。刘老头子没有夸奖过他一句,没有格外多看过他一眼;老头子心里有数儿。他晓得祥子是把好手,即使不拉他的车,他也还愿意祥子在厂子里。有祥子在这儿,先不提别的,院子与门口永远扫得干干净净。虎妞更喜欢这个傻大个儿,她说什么,祥子老用心听着,不和她争辩;别的车夫,因为受尽苦楚,说话总是横着来;她一点不怕他们,可是也不愿多搭理他们;她的话,所以,都留给祥子听。当祥子去拉包月的时候,刘家父女都仿佛失去一个朋友。赶到他一回来,连老头子骂人也似乎更痛快而慈善一些。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上面节选部分的内容。(2分)2.从上面节选部分的内容可以看出祥子具有______和______的特点。(4分)

记忆重建是城市更新的灵魂①文化是推动城市前进的动力,也是人类实现认同的方式。城市学家芒福德说:“城市是文化的容器。”在城市发展史上,不同时代累积下来的胡同、牌坊、院落、民居、街道等构成了城市文明的基本形态。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不仅是活着的传统,也是代表城市独特性的历史文脉。②正因为过去经历了太多大拆大建带来的文脉断裂之苦,今天的城市更新越来越倾向于“微更新”的方式,即在保持城市肌理的基础上,对已有城市空间进行小范围、小规模的局部改造,从而达到空间活化与地方振兴的目的。如北京、上海等地的一些文化创意园,前身多为废弃或闲置的厂房,经过简易设计和细微改造后,成为美术馆、展览馆、书店等文化空间。原本破旧的工厂蜕变为靓丽的城市风景线,成为新的文化地标,不仅美化了城市,也丰富了市民文化生活。③尽管文化创意产业为城市带来了生机,但在貌似更加人性化的微更新过程中,城市记忆流失的问题依然严峻。由企业主导的城市更新,往往只是对建筑外观和功能的更新,而建筑所承载的生活故事、个人经验、地方风俗等宝贵的历史记忆,由于当地民众的缺席,往往被漠视和淡忘,这不能不说是当代城市更新莫大的悲哀。④许多历史文化街区和文物建筑遗址,在改造过程中还常常存在对家族历史、人物身份的错漏记录。这不仅暴露了改造者的无知,更反映了城市更新中记忆重建存在的问题城市更新的目的是什么?说到底是为了找回那些忘却的记忆:童年时代街边的小吃、屋顶的飞鸟、门前的花香、唢呐的声响……这些记忆属于每个活生生的个体,而所有个体记忆汇聚在一起,就是城市的历史。可以说,没有记忆的人,生命是残缺的,没有历史的城市,也不过是无根的建筑群。③记忆是什么?是思念,是我们的精神家园。所有建筑遗产都是人类记忆的守护者,它们时刻提醒着我们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因此,记忆重建才是城市更新的灵魂。如何重建呢?重建的开始,当然是要学会尊重和热爱我们的文化遗产。而今天的现实是,许多珍贵的历史建筑已找不到它们的来由和名字,抢救历史记忆、建立历史档案,是我们的当务之急。寻找这些老建筑的故事和街区的传说,记录那些珍贵的口述史,通过文字图像、大众传媒还原历史现场,让历史记忆嵌入我们的日常生活,让今天与昨天对话,记忆便有了生命。⑥当然,无论是王宫还是民居,都有其特殊的文化价值,关于它们的记忆并无贵贱之分。但我们往往只记录名人的记忆,却遗忘普通人的记忆,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记忆缺憾。每一栋历史建筑都是一座活的博物馆,都应得到理解和重视。这些空间可以唤醒我们的记忆,滋养我们的心灵,激发我们的情感,最终让我们结为一体,实现认同。(原文/袁瑾,根据命题需要改写。)1.对城市“微更新”的理解,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市“微更新”的出现是因为大量大拆大建曾带来文脉断裂之苦。B.城市“微更新”是在城市原有格局的基础上对局部空间作些改造。C.城市“微更新”的简易设计和细微改造体现了改造方式的人性化。D.城市“微更新”往往立足于变废为宝,为城市打造新的文化地标。2.关于“城市更新”中出现的问题,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城市更新由企业主导,在带来生机的同时,也导致了城市记忆的流失。B.城市更新在注重外观和功能改造的同时,常忽略建筑承载的历史记忆。C.城市更新往往缺失个体的记忆,这是由当地民众的缺席和漠视造成的。D.城市更新过程中对历史文化街区和文物建筑遗址的信息记录常有错漏。3.关于城市更新过程中的“记忆重建”,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记忆重建首先要建立在尊重和热爱我们的文化遗产的基础之上。B.记忆重建应将每个个体的记忆汇聚在一起,组合成城市的记忆。C.记忆重建需搜寻并记录一些老建筑的来由、名字、故事和传说。D.记忆重建中,名人和普通人的记忆都是有价值的,都应被重视。

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

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