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理解(2021年浙江省丽水市

(一)

墨君堂记

(宋)苏轼

凡人相与号呼者,贵之则曰公,贤之则曰君,自其下则尔、汝之。虽公卿之贵,天下貌畏而心不服,则进而君、公,退而尔、汝者多矣。独王子猷谓竹君,天下从而君之无异辞。今与可①又能以墨象君之形容,作堂以居君,而属余为文,以领君德,则与可之于君,信厚矣。

与可之为人也,端静而文,明哲而忠,士之修洁博习,朝少磨治洗谁,以求交于与可者,非一人也,而独厚君如此。君又疏简抗劲,无声色臭味,可以娱悦人之耳目鼻口,则与可之厚君也,其必有以贤君矣,世之能寒燠②人者,其气焰亦来至若雪霜风雨之切于肌肤也,而士鲜不以为欣戚③丧其所守。自植物而言之,四时之变亦大矣,而君独不顾。虽微与可,天下其孰不贤之?然与可独能得君之深,而知君之所以贤。雍容谈笑,挥洒奋述而尽君之德。雅壮祜老之容,被折偃仰④之势。风雪凌厉以观其操,崖石荦确⑤以致其节。得志,遂茂而不骄:不得志,瘁瘠而不辱。群居不倚,独立不惧。与可之于君,可谓得其情以尽其性矣。虽不足以知君,愿从与可求君之昆弟子孙族属朋友之象,而藏于吾室,以为君之别馆云。

(选自《苏轼文集》)

(二)

墨君堂

(宋])文同

嗜竹种复画,浑如王掾⑥居。

高堂倚空岩,素壁交扶疏。

山影覆秋静,月色澄夜虚⑦

萧爽只自适,谁能爱吾庐?

(选自《中华竹韵》)

[注释]①与可:文同,字与可,宋代画家、诗人。称竹为“君”始于王子猷,称墨竹为“墨君”则是文同的首创。文同是苏轼的表兄,苏轼的墨竹师从文同,两人情高谊雅,有不少酬和的诗文。②寒燠(yù):寒冷与温暖。③欣戚:欣喜和悲伤。④偃仰;俯伏仰起。⑤荦(luò)确:怪石嶙峋的样子。⑥王掾:即王徽之,字子猷,东晋名士、书法家。曾借别人的住宅居住,令种竹子,说“何可一日无此君”。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释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天下从而君之无异爷娘去

B.厚矣 与朋友交而不

C.虽与可,天下其孰不贤之 斯人,吾谁与归

D.余虽不以知君 不为外人道也

2.文同为什么对竹情有独钟?联系上下文,结合下面句子中“独”的含义予以回答。

(1)而厚君如此。

(2)而君不顾。

(3)然与可能得君之深,而知君之所以贤。

3.《墨君堂记》全文对竹以“君”相称,作者仅仅是在写竹吗?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4.《墨君堂》一诗尾联有深意。“萧爽”一语双关,既写环境特点,又写作者心境,那么“谁能爱吾庐”是在向谁发问?请结合诗文,谈谈你的理解。

5.毕业在即,文学社准备给右边的《墨竹图》加上题跋,印在毕业纪念册的扉页上,以示赠勉。你选下面哪个句话作为题跋?请简述理由。

A.风雪凌厉以观其操,崖石荦确以致其节

B.得志,遂茂而不骄;不得志,瘁瘠而不辱。

C.群居不倚,独立不惧。

答案解析

1.C2.(1)因为竹不为取悦他人而存在,具有独立的气节与品格;(2)因为竹四季不变,凌霜傲雪,具有坚贞的品性;(3)因为文同真正懂竹,能画出竹特别的姿态和精神。3.不仅是在写竹。苏轼全文对竹以“君”相称,歌颂了竹子不畏严寒酷暑永葆青翠本色的高尚品质,同时借竹喻人,是对文同卓尔不群精神的赞美,也是对坚贞独立人格的歌颂。4.示例:“谁能爱吾庐”既是作者自问也是在向世人发问。“吾庐”因竹而素雅、静虚,“爱吾庐”就是爱竹子,爱竹子那样高洁的品格,这是作者的自问,也是作者对自己竹屋生活满杯喜爱的诗意表达。然而世上知音难求,所以作者也向世人发问,能在同斗精神层面上与之对话,真正知竹、懂竹的人有几个?5.示例一:我选A.这句话的意思是:以风雪凌厉来表现它的操守以崖石嶙峋来表现它的气节。用“风雪"和“崖石”来写竹子生长环境的恶劣,衬托出竹子坚贞的气节。它勉励我们即使在严酷的环境中,也要坚强地生活。示例二:我选B。这句话是说竹在气候适宜的时候(得志时),长得茂盛而不骄横}气候环境恶劣时(不得志时),虽然瘠瘦却不凋敝。它勉励我们在得意时不要骄傲,失意时也不要丧气。(不因得失而或喜或悲)示例三:我选C。这句话是说竹子丛生时互不倚靠,独立时也毫无惧色。这勉励我们,不论在什么环境下,都要保持自己的个性,独立自强。参考译文:凡是人们之间的称呼,地位尊贵的就称他为“公”,品行贤德的就称他为“君”,再往下的人就称为“尔”或“汝”了。(有些)公卿尽管地位尊贵,但天下人对他们只是表面敬畏...

查看完整答案

讨论

湖口望庐山瀑布水[注] 【唐】张九龄 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 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 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注】此诗为张九龄受唐玄宗赏识而出任洪州都督后所作。湖口,即江西鄱阳湖湖口,当时归洪州都督府统辖。 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时人见寒山(唐)寒山时人见寒山,各谓是疯颠。貌不起人目,身唯布裘缠。我语他不会,他语我不言。为报往来者,可来向寒山。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一、二句意思是,时人看见诗人,都认为他是个疯疯癫癫的人。B. 三,四句写诗人外部形象:不但貌不惊人,还胡乱穿着粗布衣服。C. 后四句说诗人虽然与时人有严重隔膜,但还是欢迎时人来“寒山”。D. 这首诗特色鲜明,语言典雅绚丽,沉郁顿挫,意蕴深厚、富有哲理。2. 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甲】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宋·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乙】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唐·刘长卿古台摇落后,秋入望乡心。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深。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注释】①吴公台:在今江苏省江都县,原为南朝宋将沈庆之所筑,后陈将吴明彻重修。②摇落:零落,凋残,这里指古台已倾废。③静:寺院中敲击以召集众僧的鸣器,这里指寺中报时拜神的一种器具。1、选出下列对两首诗词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 】(3分)A.甲词以“问”贯穿始终,一问“神州”,二问“兴亡”,三问“敌手”,三问三答,简洁有力,结构严谨。B.甲词中“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写孙权年轻气盛,统帅千军,割据一方,暗含词人对他穷兵黩武,以致战乱不休的批评之意。C.乙诗颔联描写登台所望之景,上句写近景,下句写远景——台上的寺庙已经荒凉,人踪稀少;隔水远眺山峦,皆在云罩雾绕之中,显得格外幽深。D.乙诗颈联中的“依”字有“靠着、傍着”之意,仿佛夕阳对旧垒恋恋不舍,赋予夕阳人格化的形象,为尾联情感的抒发营造氛围,极有韵味。2、甲词“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这句中的叠词音韵和谐,意蕴深厚,请赏析“悠悠”一词。(3分)3、甲乙两首诗词都是怀古之作,请分别说说它们所抒发的情感。(4分)

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第一句概括峰和塔的高度,古代八尺为寻,“千寻塔”,极言塔的高峻。B.第二句写在晨鸡报晓时分,便可以看到旭日东升,进一步渲染塔之高。C.第三句用典来直抒胸臆,“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往往用来借代品德高尚的人。D.这首诗是登高抒怀之作,诗人登上飞来峰,触景生情,抒发豪情壮志。(2).有人评价此诗有“哲理的诗化,诗化的哲理”之妙,请结合诗的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在班级举办的“善学精思”交流会上,启慧小组以下面的阅读材料为例,带领大家学习古诗文。 (1 )辨其音·走进文本: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中“好”的读音和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语似珠 B. 学不倦 (2) 明其义·理解内容:请完成下面语句的翻译。(3分) ①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翻译: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_________________。 ②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悟其理·丰富思想:《礼记》中说:“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请摘抄下面诗中告诉了我们“至道”的诗句,并将这句诗蕴含的哲理批注在相应位置。(3分)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批注:____________________(4) 取其精·学以致用:《论语》中有不少格言警句,如果要选择其中一句作座右铭,你会选择哪句?为什么?(4分) 温馨提示:①座右铭泛指激励、警醒自己的格言;②可以选自以上材料,也可以是《论语》中的其他语句。

登楼望水 (唐)顾况鸟啼花发柳含烟,掷却风光忆少年。更上高楼望江水,故乡何处一归船。(1) 本诗四句起承转合,一句一转换,颇具特色,就此谈谈你的理解。(2分)(2) 下列选项中表达正确的两项是【 】(2分)A. 本诗写“登楼望水”,与许多写登山登楼登塔的唐诗一样,都是借景抒怀。B. 作者强调诗歌的思想内容,注重教化,故写本诗寄语少年应珍惜青春时光。C. 本诗为作者暮年所作,写登高望远,看到迎接他的归船,思乡心切,无心赏景。D. 全诗文句通俗易懂,景情并有,不着一“愁”,实则写“愁”。

朝饥示子聿①陆游水云深处小茅茨②,雷动空肠惯忍饥。外物不移方是学,俗人犹爱未为诗。生逢昭代③虽虚过,死见先亲幸有辞。八十到头终强项④,欲将衣钵付吾儿。【注】①子聿:陆游的儿子。②茅茨:茅屋。③昭代:政治清明的时代。④强项:刚强,不肯低头。(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写诗人的居住环境和食不果腹的窘况,“惯”字表明忍饥挨饿已成常态。B. 颔联告诫儿子,读书治学要禁得起外界事物的干扰,要专心致志、心无旁骛。C. 颈联感叹生逢昭代,岁月虚度,诗人因此心生愧疾,感到死后也无颜见祖先。D. 这首诗是作者写给儿子子聿的诗,全诗谈治学,论诗歌,说希望,明白如话。(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你将以下面这首词为内容,参加“中华经典”诵读比赛,请做好准备。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①南宋•辛弃疾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②,眼前万里江山。【注释】①此词写于1182年,作者被免官闲居信州后,在博山寺旁筑“稼轩书屋”,时常往来于信州到博山的路上。②觉(jué):睡醒。(1)你需要拍摄一段短视频作为诵读背景,请完善拍摄脚本。短视频脚本(上片部分)诵读内容: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画面内容:①________画面意境:昏暗荒凉-----------------------------诵读内容: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画面内容:屋外狂风急雨。被吹得破裂的窗纸,瑟瑟作响,好像在自言自语。画面意境:②________(2)请说说在朗诵下片时应读出哪些情感。

菩萨蛮黄庭坚半烟半雨溪桥畔,渔翁醉着无人唤。疏懒意何长,春风花草香。江山如有待,此意陶潜解。问我去何之,君行到自知。(选自《全宋词》)(1). 词中说“问我去何之”,“我”最有可能去怎样的地方?请根据词意概括作答。(2). 同是溪边渔者,本词中的“渔翁”与李白《行路难》(其一)中“闲来垂钓碧溪上”的垂钓者分别是怎样的人?请简要作答。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下面两题。(5分)赤 壁 登幽州台歌杜牧 陈子昂折戟沉沙铁未销, 前不见古人,自将磨洗认前朝。 后不见来者。东风不与周郎便, 念天地之悠悠,铜雀春深锁二乔。 独怆然而涕下!1.请解释《赤壁》这首诗中加横线的句子。(2分)2.阅读《登幽州台歌》,发挥联想和想象,描绘你体会到的作品情境。(3分)

弘扬北京冬奥精神王尘子①4月8日,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强调: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广大参与者珍惜伟大时代赋予的机遇,在冬奥申办、筹办、举办的过程中,共同创造了胸怀大局、自信开放、迎难而上、追求卓越、共创未来的北京冬奥精神。我们要大力弘扬北京冬奥精神,凝聚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②胸怀大局,就是坚持心系祖国、志存高远。冬奥建设者倾力打造巧夺天工、世界一流的场馆设施,办赛人员严谨专业完成赛事组织工作,医疗防疫人员守护参赛各方健康,志愿者用青春和奉献提供暖心服务。中国体育代表团在冬奥赛场上勇夺冬奥会9枚金牌、15枚奖牌和冬残奥会18枚金牌、61枚奖牌,创造了历史最好成绩。广大冬奥参与者用实际行动彰显出以为国争光为己任、以为国建功为光荣的使命担当。③自信开放,就是坚持雍容大度、开放包容。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二十四节气倒计时将中华文化的瑰丽与智慧展现得淋漓尽致;颁奖时刻,穿戴“瑞雪祥云”“鸿运山水”“唐花飞雪”服饰的礼仪人员托起宛如同心圆玉璧的冬奥奖牌,古老文明与奥林匹克交相辉映。从服饰到配乐,从竞技到颁奖,文化之美与运动之美在冬奥赛场竞相绽放。从可爱憨厚的“冰墩墩”“雪容融”,到大街小巷处处装点的中国结、红灯笼,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折射出中国人民的自信,诠释着中华文化雍容大度、开放包容的独特魅力。④迎难而上,就是坚持苦干实干、坚韧不拔。筹办举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既面临疫情的严峻挑战,也面对国际格局演变带来的体育政治化逆流以及种种新问题、新情况。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广大参与者始终保持知重负重、直面挑战的昂扬斗志,百折不挠克服困难、战胜风险,为了胜利勇往直前。⑤追求卓越,就是坚持执着专注、一丝不苟。从申办、筹办再到成功举办,一系列新技术、新应用在冬奥会中落地,让“科技冬奥”从愿景走进现实。冬奥建设者坚持最高标准、最严要求,精心规划设计,精心雕琢打磨,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用中国智慧、中国速度打造出一批世界一流的精品工程。⑥共创未来,就是坚持协同联动、紧密携手。世界各国绝不是孤立在190多条小船上,而是同在一条命运与共的大船上,加强合作、同舟共济是唯一正确出路。奥林匹克运动倡导的“更团结”正是当今时代最需要的,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主题口号“一起向未来”更是表达了全人类的共同心声。⑦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推进伟大事业。在北京冬奥精神的激励下,全国各族人民必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心聚力、努力奋斗。(选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提出这一论点的?(2)第②段主要使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何作用?(3)下面这则材料作为②﹣⑥段中哪一段的论据最合适?为什么?诗人约翰•多恩说:“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可以自全。每个人都是大陆的一片,整体的一部分。”(4)阅读全文,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新时代的青年应如何弘扬北京冬奥精神。

【甲】传统节日知多少①“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欢快民谣,唱的是习俗丰富的端午。②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很多,除了端午节,还有元宵节、花朝节、上巳节、清明节、重阳节——这些传统节日的习俗也很丰富。元宵节吃汤圆,猜灯谜,赏花灯。清明节祭先祖,放风筝,荡秋千。二月十二花朝节,民间有“贯红”之俗,文人雅士会相聚饮酒,赋诗唱和。三月三上巳节,人们以香草沐浴,与亲友携游……丰富的习俗让传统节日成为古往今来人们共同的期盼。③作为祭祀、天文、术数、历法等人文与自然文化的载体,传统节日有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如灼灼夺目的明珠,闪耀着迷人的光彩。除夕烹鱼,寓意年年有余。上巳沐浴,祈愿身体安康。重阳登高,怀想亲朋故交。中秋赏月,更是构筑了文人墨客的精神家园,“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传统节日体现了先民对天地自然的认识和敬畏,是千百年来人们哀乐祈愿等情感的仪式化表达。(摘自《中国风俗大辞典》,有删改)【乙】小议传统节日的“打开”方式①“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插艾,吃粽,赛龙舟,这些是中国人千百年来的端午活动。如今它们正以新的方式进入人们的生活。②2021年河南卫视的晚会《端午奇妙游》,以“网剧+网综”的形式,串联《祈》《龙舟祭》等节目,将端午祈福、赛龙舟等习俗鲜活地呈现在人们面前。近年来,不少传统节日都有了新的“打开”方式,如春节集五福、中秋新诗会。值得一提的是,因“天问一号”着陆火星,回答了2000多年前屈原的“天问”,一些地方还举办了端午航天展。新的过节方式提高了参与度,增强了体验感。人们纷纷感慨:“传统节日有魅力,过节这么有意思!爱了,爱了!”③然而,仅仅是形式新就够了吗?理解节日内涵、弘扬节日文化才是根本。如此,才有助于深度融入传统节日,深刻理解民族文化,从而更有效地建立文化自信。《端午奇妙游》做了好的尝试,它的开场舞《祈》,舞者拂袖起舞,拨裙回转,使人仿佛回到了古人端午祈福的场景,感受那些美好的向往。《龙舟祭》则再现了端午祭祀盛景,让人们在此情境中追思先哲,体悟爱国为民的伟大精神。④吃吃粽子,穿穿汉服,只是形式。传统节日的“打开”,如不追根潮源,理解传统节日文化内涵,“情不知所起”,自然也就谈不上“一往而深”。(摘自人民网等,有删改)(1). 传统节日受到喜爱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两文内容,分点概括。(2). 甲乙两文开头都引用端午民谣,作用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3). 下面这句话作为结尾段,更适合放入甲乙两文中的哪一篇?请作出判断并根据文章简要分析。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在漫漫历史长河里,散发着永恒的魅力。

材料一:亚洲象四肢粗壮,几乎垂直于地面,像四根柱子。它体型庞大,雄性肩高可达3.2米,体重可达5.4吨。亚洲象有着很高的智商和独特的思维能力,更有堪比人类的记忆力,它们能精准记住大面积区域内食物和水源的位置。亚洲象常年都在行走,在寻找食物和季节迁移时,它们都能在丛林中开辟新的“象道”,偶尔也会借用人类开辟的道路。在西双版纳,1991—1995年,有30头亚洲象因偷猎致死。1996—2005年,亚洲象得到严格保护,中国境内的大象基本摆脱了被猎杀的厄运。人象冲突的焦点,已经从盗猎和杀戮,变成了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摘编自刘东黎《观象》)材料二:2021年,一群来自西双版纳的野生亚洲象一路向北迁移,进入昆明。在当地政府的柔性引导和细心呵护下,终于,它们在外“游荡”数月后,向南跨过元江,重返家园。这群陆地“巨无霸”的大胆行为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有日本媒体专门做了一期节目,详细介绍这次长达数百公里的“奇幻旅行”,称“中国政府对迁移中大象的呵护令人印象深刻”。而网友则表示:“追吃逛吃,一路溜达,大象之旅诠释了什么叫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显然,“野象北移”事件已经成为一个缩影,见证了中国为生物多样性保护付出的努力,也向全球展示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显著成效。近些年来,我国不断推进自然保护地建设,保护了重要自然生态系统和生物资源,在维护重要物种栖息地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摘编自《生物多样性保护:在美丽的中国,看生机如此盎然》,《光明日报》2022年4月25日)材料三:生物多样性不仅指生物种类的多样性,还包括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方面,每种生物都是由一定数量的个体组成的,这些个体的基因组成是有差别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基因库;每种生物又生活在一定的生态系统中,并且与其他的生物种类相联系。另一方面,某种生物的数量减少或灭绝必然会影响它所在的生态系统;当生态系统发生剧烈变化时,也会加速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的丧失。因此,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摘编自《生物学》,八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材料四: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生物多样性丧失已经成为全球性挑战。中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体现的中国智慧,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传统思想重视“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在客观上使生态环境得到了良好保护。进入现代社会之后,中国更以文明自觉的态度重视生物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面对庞大的人口规模和艰巨而迫切的经济社会发展任务,中国始终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理念。在具体实践中,中国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上升为国家战略,把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各地区、各领域中长期规划,从法律、技术、人才等层面不断提升生物多样性治理能力。中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中国已记录陆生脊椎动物2900多种,占全球种类总数的10%以上:高等植物3.6万余种,数量居全球第三。(摘编自(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中国智慧》,(光明日报》2021年10月10日)(1).下列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亚洲象在寻找食物和季节迁移的时候,往往借用人类在丛林中开辟的道路作为“象道”。B. 2021年,来自西双版纳的野生亚洲象的“奇幻旅行”,长达数百公里,历时数月,引人注目。C. 基因的多样性、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这三者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D. 生物多样性丧失与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经济社会的发展有关,它已经成为全球性挑战。(2). 材料一第一段使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列举其中两种并分析各自的表达效果。(3). 请围绕“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中国智慧”,梳理材料四的行文思路。(4). 亚洲象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评为“濒危”等级物种,请根据前三则材料,就如何保护亚洲象提出三条合理化建议。

放弃也是一种智慧唐雪健①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大千世界五光十色,面对诱惑,有时舍得放弃,也不失为一种智慧。②该放弃的时候放弃,是一个人精神内涵的自然流露,也是一种人生智慧,面对纷繁复杂的人生,应做到知其可为而为之,知其不可而弃之。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伟大事业之中去,让生命焕发多姿多彩的绚丽。③舍得放弃是一种境界。一个人如果没有远大的理想和奋斗目标,就容易浑浑噩噩,目光短浅,容易把自己局限在狭小的范围之中,看不到远处的风景。居里夫人的会客厅里,只有一张简单的餐桌和两把旧椅子。她说:“我生活中永远是追求安静的工作和简单的生活。”为了搞好科学研究,她放弃了许多交往,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她为之毕生奋斗的事业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就。不图享受,不追求生活的安逸,这种放弃为人生做了精彩的诠释。④1955年,许光达在得知自己将被授予大将军阶衔的消息时,感到十分不安。他给毛泽东主席和中央军委写了一封《降衔申请》,说:“高兴之余,惶惶难安。我扪心自问,论德、才、资、功,我佩带四星,心安神静吗?此次,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功绩授勋。回顾自身历史,对中国革命的贡献,实事求是地说,是微不足道的。不要说同大将们相比,就是与一些资深的上将比,也自愧不如。为了心安,为了公正,我曾向贺副主席申请:授予我上将军衔,另授功勋卓著者以大将。”作为平凡的人,我们敬仰这种大舍得、大境界的人。⑤能放弃的时候舍得放弃,实在是一种人生智慧。把身外之物看得淡一些,顺其自然,就不会将有限的生命搅到无限的名利场中,就会表现出宽阔的胸怀和高尚的风格,自觉用有限的生涯追求无涯的知识,用自己的才能和智慧为社会创造财富。做到在人生追求上,有正确的信念;在神圣的职责面前,有无私的忠诚;在人民群众的疾苦面前,有博大的爱心。⑥舍得放弃还是一种自守。在纷纷扰扰的世界里,倘若让自己跟着诱惑走,被身外之物所束缚,就很少能感受到生活的绚丽和多彩。放弃不是不讲物质利益,而是保持淡泊、旷达的心境,把名利看淡一些,用更多的时间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专注于我们的精神生活。这种豁达的放弃,就是一种人生的自守。⑦《易经》中有一句话说得好:“安其心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求。”宇宙之大对于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相同的,关键在于我们是否以宇宙为空间,在自己的支点上站得住。放弃是一种自守,就要以宁静的心态面对纷呈的生活,以平常的心态对待不平常的事情,以安静的心态对待嘈杂的外界。⑧错过了花,你将收获果实;错过了太阳,你会看到璀璨的星光。追求与放弃都是正常的生活态度,有所追求就应有所放弃。有价值的人生,需要开拓进取、成就事业,但更要懂得正确和必要的放弃——这不是无奈,而是一种智慧。(有删改)(1). 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舍得放弃是一种境界。B. 面对纷繁复杂的人生,能做到知其可为而为之,知其不可而弃之,是一种人生智慧。C. 放弃就是完全不讲物质利益,保持淡泊、达的心境,专注于精神生活。D. 文章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证观点。(2). 下列不适合作为本文论据的一项是【 】A. 甘祖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57年8月,他主动辞去新疆军区后勤部部长职务,带领全家回家乡江西省莲花县沿背村务农。此后,甘将军带领乡亲们修建了3座水库,25公里长 水渠,4座水电站,3条公路,12座桥梁。B. 近年来,一些网络低俗用语蔓延到学生的日常交流用语甚至写作中,破坏了汉语的纯洁性。某同学为了守护汉语的纯洁,在日常交往和写作中有意识地放弃低俗网络用语,养成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习惯,得到了许多同学的认同。C. 钱学森中学毕业考入交通大学,学铁道机械工程专业。1932年1月28日,日军突袭上海,动用空军狂轰滥炸,中国守军遭受巨大伤亡。钱学森认为现在学铁道机械工程对国家用处不大,铁路刚刚修好,日本飞机一炸就不能用了。为此,钱学森改学航空工程。D. 某校为落实“双减”政策,在课后服务时段,开设了文学社、美术社、器乐社等社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某同学放弃参加社团活动的机会,把时间都用于考试科目的学习。

赢了比赛,不要输了童年①江苏卫视最新一期科学真人秀节目《最强大脑》迎来首场中国选手国际PK赛。中国神童李云龙在“新郎新娘配”的比赛项目上遭遇意大利神童安德烈,赛果是李云龙完胜。但比赛过程中,李云龙却受到安德烈的“误导”,以为自己“记对了,摆错了”并将输掉比赛而哭到崩溃,与安德烈冷静沉稳的表现反差极大。这在网上引起热议。②从竞技层面讲,所谓“最强大脑”,评判的标准只有一个:天赋异秉。李云龙在这方面的能力当然无解,也理应晋级。但从人的角度讲,一个人要想成长,光靠超强记忆力与逻辑思维是远远不够的,理性刻度之外,更需人性温度。换言之,一个人要想全面成长,不仅需要较高的智商,更需要健全的情商。③智商是天赋的,情商是后天的。在节目中,从始至终,意大利小选手安德烈表现得都很沉稳淡定,这或许是由于他根本就把这次比赛当作一场游戏而已,正如他自己所言,“能够参与其中,享受比赛并且获胜”,比获胜更重要的是参与跟享受。与安德烈相比,李云龙或许就显得有点急功近利了,他在此前的节目中表示,“我没有梦想,我是来子承父业的”。成败心态如何,完全表现在两人的言语与神态上。④那么,是谁导致了两个孩子在面对成败时的迥异表现?从孩子口中可窥知一二。安德烈“每周休息两天,周六和周日。不过下午我也没什么事情,所以我就跟朋友去踢足球”。与安德烈相比,李云龙“每个礼拜爸爸基本上不给放假”。一个是每天能自由安排时间,做着自己想做的运动。另一个却是在父亲严格管教下拼命学习,几无自由支配时间:一个能完全循着自己的兴趣度过童年,另一个却在“子承父业”的严格管教下过着格式化生活。自由空间的大小,生活方式的迥异,决定了两个异国少年在面对成败时,表现出不同的心智模式。⑤拥有一个“最强大脑”固然是人之幸事,固然可在某些专业化领域获取谋生机会。但是,社会结构是复杂的,谋生之外,还应有更多自我实现与人际交往的需求。但如果仅仅只有“最强大脑”,有智商而无情商,恐怕只会有职业,而不会有生活。而生活,才是人生的主题。⑥没有假期的童年是可悲的童年,没有自由的童年造就残缺的童心。“最强大脑”也好,普通孩子也罢,对一个十来岁的少年来说,最重要的应当是身体、人格与常识,接受起码的规则意识、逻辑训练、爱的教育足矣,并不一定要有多么突出的才华。毕竟,幼小的脊背,驮不动成人世界种种过分的预期。⑦赢了比赛,输了童年,比输了比赛更令人惋惜。(1)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1分)(2)第③段中加点词“或许”能否删去,为什么? (2分)(3)选文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3 分)(4)读完本文后,你认为文中李云龙父亲的做法对吗?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3分)

【甲】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颖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己,君谓计将安出?”节选自《隆中对》)【乙】蜀赵云,字子龙,身长八尺,姿容雄伟。居刘备前锋,为曹公所围,乃大开门,偃旗鼓。曹公引去,疑有伏兵。云于后射之,公军大骇,死者甚多。备明日自来,视昨日战处,曰:“子龙一身都是胆也。”(选自《赵云别传》)(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①时人莫之也 许:②由是先主遂亮 诣:③欲大义于天下 信:④曹公引 去:(2)把文申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②公军大骇,死者甚多。(3)结合甲、乙两文内容,回答问题。①从乙文中,你可以看出赵云的什么性格特点?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自己的朋友圈,却没有关系特别好的朋友。甲文中徐庶对诸葛亮的评价为我们维系朋友关系提供了怎样的启示?

我最好的老师①从小喜欢语文课,每个老师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而因为自己文学功底好,也颇受各个老师的赏识,从三年级有作文课起,我就习惯了自己的每篇作文都当作范文被老师朗读曾有老师形容,看小六六的文章,像三伏天吃冰激凌一样快活,觉得学生没白教,花的心血有了回报。②唯独写刘老师,原因是他与众不同。他从我上初二起代语文课,那时候我的文章已经常在《学生作文选刊》之类的杂志上发表。学校的校刊报栏里,总有地方是留给我的。我原以为他一进教室就会向我微笑,如同其他老师一样,笑容中带着“久闻大名“的意味。出乎意料,他在点我名字的时候甚至没抬眼看我一下。③我开始被他收在雪柜中封藏起来。他很少提问我,也从不把我的文章作为范文朗读任我花费心思构思排比抒情感慨,得到的永远是他一个淡淡的红钩,加上难以辨认的“已阅字。骄子的心受到严重打击,越渴望得到他的鼓励,越觉得自己无法取悦他,连同学们都感到我被封杀了,说:“刘老师不欣赏六六的文章。④刘老师是少女心目中的白马王子,至少在当时怀春的小丫头们心中,琼瑶小说《窗外》里的李老师就应该是他那样的。其实,他踏进教室的一刹那就奠定了我这一生所认为的帅吾形象的基础:宽肩长腿,蓬乱而略带卷曲的头发,拉碴的胡子,穿着裂着两粒扣子的白衬衫。他的眼神永远迷惘着,视线的焦点总在教室最远处,并不扫视下面听课的学生,而且带着-丝睡眠不足的疲倦。他的语调一直低沉着,浑厚如男低音,说话带着南方男人的糯,扬起角歪笑着透露着一种邪与放荡不羁。他拿着粉笔很随意,犹如端着酒杯或夹着烟卷,每次都是等铃声过后好几分钟才拖着步子,懒洋洋地只提溜着课本走进教室。⑤进门后从不多话,只胡乱翻着课本,烂烂的书像刚从盆里捞出来的还带着没洗干净的洗衣粉,估计是多年沉积下的粉笔灰。只见他随便翻两页,漂几眼,突然抬头说:“上次讲到哪里了?“然后有同学细致提醒他,到×××了。他于是说:“好,下面继续。“我一觉得他从不备课,只凭着深厚的功底,信口开河却也娓娓道来。他如果是演员,定是那种容易入戏的,只两三分钟的酝酿,使与书中人物融为一体。当他讲《故乡》的时候,我觉得眼前的他就是成年的鲁迅,在课堂上与学生一起回忆小时候快乐的光景;当他讲“苔痕上阶绿”的时候,我觉得他就是那甘于清贫,酌一壶小酒,与朋友盘腿坐于席上,捋袖手谈的刘禹锡。⑥因得不到他的注意,我开始抑郁,看见同学们作文后长长的批语,心生嫉妒。那时的我是典型的党中央的喉舌、学校宜传的号角,只要学校接到宜传任务,从五讲四美三热爱到学习赖宁学习张海迪,任何一项枯燥乏味的政治宣传,在我笔下都会变得栩栩如生如泣如诉恢宏的排比句式,可歌可泣的用词足令老师叹为观止,甚至有老师当时预言,这丫头以后能在《人民日报》上发社论。可惜后来受了刘小平人生真谛就是随意的思想影响,最终没走上发愤图强的道路。⑦改变我绚烂的八股文风的,是刘老师的一次评语。大约那是我又过分地吹捧了谁了只记得他写了:“你写的,古代叫八股,现代叫媚俗。文章是什么? 是你自己的喜怒哀乐。文章,是你自己思想的表现,是写给自己看的,不是为了取悦别人。自己跟自己都不说实话,明明是痛苦却要咧着嘴说幸福,这叫文过饰非。高的作文分数只代表你有高超的文字组织能力,不代表你有卓越的,哪怕是真实的思想。如果有一天,你读自己的文章会流泪,你就在用笔写自己;如果有一天,别人读你的文章会流泪,你就在用笔写现实。写你懂的,写别人懂的,对自己说真话,不为取悦别人说假话。写作文,不写命题作文,不要糟蹋了你的才思。”⑧这是我收到的最好的评语,当时我才十三岁,却深深领悟,自此笔随心走。⑨他只教了我一年半,我却感到我们之间极有默契。我写的苦与乐,他都懂,他给了个青春期迷惘而多思的女孩一个自由说话的空间,让我在他海纳百川的宽容里自由徜徉。⑩一年半后的一天,他突然从学校消失了。接替他的是一位矮小精悍的大学毕业生,板书优美而整齐,普通话发音纯正,说话铿锵有力,可我再也找不到人书合一的浑然天成的感觉。⑪一直记得他最爱的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我仿佛看见他站在泰山之巅,穿着古代飘逸的长衫,头上盘个髻子,长衫上的一根长飘带在夕阳下随风飘摇。⑫玉树临风。(有删改)(1)刘老师的与众不同体现在哪些方面?(2)仿照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将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当他讲《故乡》的时候,我觉得眼前的他就是鲁迅,________________;当他讲“风烟俱净,一天山共色”的时候,我觉得他就是,________________。(3)第⑧段“这是我收到的最好的评语······笔随心走”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说说你对“笔随心走”的理解。(4)临近毕业,你有什么话想对语文老师说?请写下来。或者描述你理想中的语文老师是怎样的。

培养兴趣是提升记忆的基石①德国文学家歌德说:“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这是很有道理的。兴趣使人的大脑皮层形成兴奋优势中心,使记忆进入最佳状态,调动大脑两个半球所有的内在潜力,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记忆的潜能。所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②达尔文在自传中写道:“就我在学校时期的性格来说,其中对我后来产生影响的,就是我有强烈而多样的兴趣,沉溺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深入了解任何复杂的问题。”③达尔文的事例说明,兴趣是最好的学习记忆动力。我们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一定的兴趣,没有兴趣去做,自然就很难做好。记忆有时候是一件很乏味甚至很辛苦的事,如果没有学习兴趣,不但很难坚持下去,而且其效果也必然会大打折扣。④兴趣可以让你集中注意力,暂时抛开身边的一切,忘情投入;兴趣能激发你思考的积极性,而且经过积极思考的东西能在大脑中留下思考的痕迹;兴趣也能使你情绪高涨,激发脑肤的释放,而生理学家则认为,脑肤是记忆学习的关键物质。⑤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天生就迷恋戏剧,对演戏充满了兴趣。他博闻强识,很快就掌握了丰富的戏剧知识。有一次,一个演员病了,剧院的老板就让他去当替补,莎士比亚一听,乐坏了,他用了不到半天的时间,就把台词全背了下来,演得比之前的演员还好。⑥德国大音乐家门德尔松,17 岁那年,去看过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首次公演。等音乐会结束,回到家以后,他立刻写出了全曲的乐谱,这件事震惊了当时的音乐界。虽然我们现在对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已耳熟能详,可在当时,首次聆听之后,就能记忆全曲的乐谱,实在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⑦门德尔松为什么会这么神奇? 原因就在于他对音乐的深深热爱。⑧兴趣促进了记忆的成功,记忆上的成功又会培养学习兴趣,这便是良性循环。反之对某个学科厌烦,记忆必定失败,记忆的失败又加重了对这一学科的厌恶感,形成恶性循环。所以善于学习的人,应该是善于培养自己学习兴趣的人。⑨那么,如何才能保持浓厚的兴趣呢? 以下集中建议,我们不妨去试一试。1)多问自己“为什么”;2)肯定自己在学习上取得的每一点进步;3)根据自己的能力,适当地参加学习竞赛;4)自信能产生学习兴趣,所以一定要相信自己的能力;5)不只是去做感兴趣的事,而要以感兴趣的态度去做一切该做的事。⑩不仅如此,我们还要在学习和生活中积极地去发现、创造乐趣。⑪如果你想知道苹果好不好吃,就不能单凭主观判断,而应耐着性子细细品尝,学习的时候也一样。背英文单词,你会觉得枯燥无味,但是坚持下去,当你试着把课本上的中文翻译成英文,或结结巴巴地用英语同外国人对话时,你对它就会有兴趣了。⑫在跟同学辩论的时候,时而引用古人的诗词,时而引用名言,老师的赞赏和同学们的羡慕,会使你对读书越来越有兴趣。⑬我们还可以借助想象力创造兴趣,把枯燥的学习材料变得好玩又好记。(有删改)(1)简要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2)文章第⑤⑥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3)结合你的经历,试举一个事例证明文中达尔文在自传中所写的那句话。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选自《陋室铭》)【乙】王子猷尝暂寄人空宅住,便令种竹。或问:“暂住何烦尔?”王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选自《世说新语》)(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①是陋室:②惟吾德:③谈笑有鸿:④无案牍之劳:(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孔子云: 何陋之有?②何可一日无此君!(3)刘禹锡居陋室不觉其陋,王子猷寄居不可无竹,两人所处的环境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他们的看法。

从心所欲不逾矩莫言少时,父亲就经常教育我们兄弟:一定要把字写好!人生来相貌丑陋,或出身贫困,那是没有办法的事。但字写不好,则完全是个人的原因。我父亲认为,只要肯下功夫,肯勤学苦练,就一定能把字写好。从书法艺术的角度来说,我父亲的话不一定正确。因为,一个没有艺术天分的人,无论如何努力,也成不了书法家。但即便是没有任何艺术天分的人,只要肯努力,也会把字写得好看一些。而只要字写得好看,即便不名一文,亦可走遍天下。为了说服我们,父亲还举过很多例子。其中一例说我们的一位先祖,去参加县太爷举办的社饮,因衣衫破旧,被那些身着绫罗绸缎的乡绅慢待。酒过数巡之后,县太爷令众乡绅赋诗写字。乡绅们先是相互推让,继而踊跃献技。我那位先祖在一旁冷笑。有人注意到了,使向县太爷汇报。最后的场面是我那位先祖将身上的破棉袄甩掉,赤膊捉笔,饱蘸墨水,不是往纸上,而是往那白粉壁上,尽情地挥洒。一时龙飞凤舞,满壁生辉。不但字好,词也好。于是众人刮目相看。我那先祖也被县太爷请坐上席。我这先祖,有一年,去为青州某大户人家写匾。因东家招待不周,心中郁闷。只写了三字,尚余一字未写,即呼手腕病发,不能握笔,然后买驴回乡。东家心中大恼,但看看已经写出的那三个字,的确是好得不得了,只好忍气吞声,备厚礼来请。我那先祖却礼数次,终于答应将那剩下的一个字写完。东家请我先祖上车,我先祖道:“上什么车?”东家道:“去写那个字啊。”我先祖笑道:“写一个字,何必跑那么远?”言毕,从炕席下抽出一片纸用一块破瓦片磨了一点墨,从墙角捡来一支秃笔,蘸墨挥毫,顷刻便成。见东家面有狐疑之色,我那先祖道:“拿回去贴上吧,若有丝毫差错,我从今往后就不写字了。”时隔多日,远隔数百里,只写一个字,如何能保持与那三个字的风韵、气势、大小的统性?对此疑问,我父亲的解答是:“他已经把手‘靠’死了!”“靠”字是我故乡土语大意是经过长期训练,手上已经有了感觉。也就是孔夫子所说的“随心所欲不逾矩”。很可惜现在已找不到我先祖所写的字,因而也就无法领略他写得到底有多么好。尽管我没能在书法方面下功夫,但通过我父亲这种讲故事式的教育,还是使我从小就对书法多了一些兴趣对能写出一手好字的人自然也格外地尊敬和羡慕。(1)阅读全文,请概括文中与先祖相关两件事。(2)文中第②段写道:“我那位先祖在一旁冷笑。”请用第一人称的方式,描述当时先祖冷笑的心理活动。(3)冯骥才《俗世奇人》中写到的泥人张和祖父都是俗世奇人,请说说以下两句话都运用了怎样共同的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并选取一句进行赏析。①我那位先祖将身上的破棉袄甩掉,赤膊捉笔,饱蘸墨水,不是往纸上,而是往那白粉壁上,尽情地挥洒。一时龙飞凤舞,满壁生辉。②右手依然端杯饮酒,眼睛也只瞅着桌上的酒菜,这左手便摆弄起这团泥巴来;几个手指飞快捏弄,比变戏法的刘秃子的手还灵巧。(4)请从先祖写字和做人两方面解释“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内涵。(5)结合文章,谈谈中华毛笔字的魅力所在。

【甲】舜发于吠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高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乙】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机。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知以不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选自《吕氏春秋》(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①舜于吠亩之中:②困于心,于虑:③王封我矣:④而子:(2)翻译句子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②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3)问答题:写乙文孙叔敖之子“请寝之丘”为封地的原因是什么?结合甲文进行解释。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选自《孙权劝学》)【乙】董遇字季直,性质讷而好学。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选自《三国志·王肃传》)(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①蒙以军中多务:②鲁肃过寻阳:③即刮目相待:④有人学者:(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②读书百遍,其义自见。(3)[甲][乙]两文中吕蒙和从学者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孙权和董遇是如何解决他们学习上的困难的?

阅读下面《礼记学记》二则,完成问题。【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乙】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①于学。”其此之谓乎!【注】①典:常。(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①弗食,不知其也 __________②教然后知__________③人不学,不知__________④是故古之者建国君民 __________(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弗学,不知其善也②玉不琢,不成器(3)根据内容,完善表格。甲文:核心观点(原文):教学相长讨论角度:①__________乙文:核心观点(原文):②__________讨论角度: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下面的题目。(14分)【甲】人胸中久不用古今①浇灌之,则尘俗②生其间,照镜觉面目可憎,对人亦语言无味也。(黄庭坚《答宋殿直》)【乙】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③而实绮④,癯⑤而实腴⑥。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苏轼《东坡续集》)【丙】予自少时,绝好岑嘉州⑦诗。往在山中,每醉归,倚胡床⑧睡,辄令儿曹⑨诵之,至酒醒,或睡熟,乃已。尝以为太白、子美之后,一人而已。……乾道癸巳⑩八月三日,山阴陆某务观题。(陆游《跋岑嘉州诗集》)①古今:这里指古今书籍。②尘俗:世俗,流俗。③质:质朴,朴实,④绮:华丽,美妙。⑤癯:瘦,这里有精练的意思。⑥腴:丰厚,丰裕。⑦岑嘉州:指唐代诗人岑参。⑧胡床: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⑨儿曹:孩子们。对子侄辈的称呼。⑩乾道癸巳:宋孝宗乾道九年,即公元1173年。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每小题1分,共4分)(1)对人亦语言无味也 亦:________________(2)皆莫及也 及:________________(3)绝好岑嘉州诗 绝:________________(4)至酒醒,或睡熟,乃已 已:________________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1)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诗。(2)尝以为太白、子美之后,一人而已。3.从甲文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3分)4.请简要概括丙文中叙写的故事,并说出你从故事中读出的作者对岑参诗的情感。(3分)

秋七月,公主①尝衣贴绣铺翠襦②入宫中,太祖谓曰:“汝当以此与我,自今勿复为此饬③。”公主笑曰:“此所用翠羽几何?”太祖曰:“不然。主家服此,宫闱戚里必相效。京城翠羽价高,小民逐利,展转贩易,伤生浸广,实汝之由。汝生长富贵,当念惜福,岂可造此恶业之端?”主惭谢。主因侍坐,与皇后同言曰:“官家作天子日久,岂不能用黄金装肩輿④,乘以出入。”太祖笑曰:“我以四海之富,宫殿悉以金银为饬,力亦可办。但念我为天下守财耳!岂可妄用。古称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苟以自奉养为意,使天下之人何仰哉?当勿复言。”(节选自《资治通鉴》)【注】①公主:太祖之女。②襦(rú):短袄,外套。③饬:装饰。④肩舆:指抬的小轿。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宫闱戚里 /必相效 B.展转/贩易 C.实汝/之由 D.苟/以自奉养为意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3分)(1)衣()(2)几何()(3)念()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4分)(1)岂可造此恶业之端?(2)我以四海之富,宫殿悉以金银为饬,力亦可办。4.说说短文所蕴含的道理。(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新城游北山记晁补之去新城之北三十里,山渐深,草木泉石渐幽。稍西,一峰高绝有蹊介然①仪可步。如四五里,乃闻鸡声。有僧布袍蹑履来迎,与之语,愕而顾,如麋鹿不可接。顶有屋数十间,曲折依崖壁为栏楯②,如蜗鼠缭绕③,乃得出。既坐,山风飒然而至,堂殿铃铎皆鸣。二三子相顾而惊,不知身之在何境也。且慕,皆宿。于时九月,天高露清,山空月明,仰视星斗,皆光大,如适在人上。窗间竹数十竿,相摩戛④,声切切不已。二三子不得寐。迟明,皆去。既还家数日,犹恍惚若有遇,因追记之。后不复到,然往往想见其事也。(选自《古文鉴赏辞典》,有删改)【注】①介然:界线分明的样子。②楯(shǔn):栏杆的横木。③缭绕:迂回,回环。④魔戛:摩擦。1.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2分)一 峰 高 绝 有 蹊 介 然 仅 可 步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1)稍西 ________ (2)机顾而惊 ________(3)声切切不已 ________ (4)二三子不得寐 ________3.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与之语,愕而顾 辍耕之龚上 (《陈涉世家》)B.如蜗鼠缭绕,乃得出 见渔人,乃大惊 (《桃花源记》)C.山风飒然而至 面山而居 (《愚公移山》)D.因追忆之 未若柳絮因风起 (《咏雪》)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1)有僧布袍蹑履来迎。(可参考“资料卡”)资料卡:蹑①踩,踏。②穿(鞋袜)。③追随,追踪。④攀登,登上(高位)。——《古汉语常用宇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不知身之在何境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本文结尾作者“往往想见其事”和《桃花源记》中刘子骥“欣然规往”原因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链接】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桃花源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匡衡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①衡及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资给以书,遂成大学②。衡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③。鼎,衡小名也,时人畏服之如是,闻者皆解颐欢笑。衡邑人有言《诗》者,衡从之与语质疑。邑人挫服倒屐④而去。衡追之曰:“先生留听,更理前论⑤”。邑人曰:“穷矣”。遂去不返。(选自《西京杂记》。有改编)[注释]①不逮:指烛光透不过来。②大学:很有学问的人。③解人颐(yí):让人欢笑。④屐(jī)有齿或无齿的木底鞋。⑤更理前论:再把前面说的梳理一番。1.古时没有标点符号,称文辞停顿的地方叫句或读。请用“/”标出文中画横线语句的停顿处。(标3处)(3分)2.文中两处写到他人佩服匡衡的具体行为:“时人”的行为是“为之语”,“邑人”的行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们的行为侧面衬托了匡衡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孙权劝学《资治通鉴》初,权谓吕蒙日:“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日:“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1.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治:管理 B. 见往事耳 见:了解C. 及鲁肃过寻阳 过:经过 D. 即更刮目相待 待:看待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蒙辞以军中多务 以刀劈狼首 B. 蒙乃始就学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C.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下车引之 D. 结友而别 人不知而不愠3.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记叙了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进步巨大,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故事。B. 吕蒙的故事说明了人应当好学、只要肯学习就会有进步的道理,体现了学习的重要性。C. 文章善于刻画人物,主要用了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生动地塑造出了鲜明的人物形象。D. 吕蒙读书的功效主要通过鲁肃从侧面展现,他的惊叹衬托出吕蒙取得了巨大的进步。4. 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2)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范文正公①,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方贵显时,置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而时共出纳焉。日食,人一升;岁衣,人一缣;嫁女者五十千,再嫁者三十千;娶妇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葬者如再嫁之数,葬幼者十千。初,公之未贵显也,尝有志于是矣,而力未逮者二十年。既而为西帅,及参大政,于是始有禄赐之人,而终其志。公既殁,后世子孙修其业,承其志,如公之存也。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选自钱公辅《义田记》,有删改)注:①范文正公:范仲淹。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 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以养济群族之人 济:救济 B. 葬者如再嫁之数 数:计算C. 尝有志于是矣 志:志向 D. 惟以施贫活族之义 活:使……存活2. 将文中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2)公既歿,后世子孙修其业,承其志,如公之存也。3. 范文正公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乙】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①大夫礼葬之。左右争之,以为不可。王下令曰:“有敢以马谏者,罪致死。”优孟闻之,入殿门,仰天大哭。王惊而问其故。优盂曰:“马者王之所爱也,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请以人君礼葬之。”王曰:“何如?”对曰:“臣请以雕玉为棺,文梓②为椁,楩、枫、豫章为题凑③,发甲卒为穿圹④,老弱负土,齐、赵陪位于前,韩、魏翼卫其后,庙食大牢,奉以万户之邑。诸侯闻之,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王曰:“寡人之过一至此乎!”于是王乃使以马属太官⑤,令“葬之于人腹肠”。(选自《史记·滑稽列传》、有删改)【注】①棺椁(guǒ):套棺。②文梓:有纹理的梓树。③题凑:指护棺的木块。④穿圹(kuàng):摭墓穴,挖坟坑。 ⑤太官:主管宫中膳食的官员。1. 对下列句子中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之蔽甚矣 蔽:所受的蒙蔽B.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 刺:当面讽刺C. 发甲卒为穿圹 甲卒:士兵D. 王乃使以马属太官 属:通“嘱”,交付2. 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B. 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C. 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D. 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3. 下列对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邹忌讽谏齐王时,采用类比方式说理,层层推进,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B. 齐王真诚采纳邹忌的谏言,采取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最终实现齐国大治。C. 楚王宠爱马,让他的爱马在吃、穿、住等方面过着优裕的生活,最终导致马肥胖而死。D. 楚王欲以人君礼葬马,优孟冒死直言,以退为进,消除楚王排斥心理,成功说服楚王。4. 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2)诸侯闻之,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