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识库     / 试卷库

高考2023年新高考Ⅱ(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

凡战,若我众敌寡,不可战于险阻之间,须要平易宽广之地。闻鼓则进,闻金则止,无有不胜。法曰:“用众进止。”晋太元时,秦苻坚进屯寿阳,列阵淝水,与晋将谢玄相拒。玄使谓符坚曰:“君远涉吾境,而临水为阵,是不欲速战。↱请君少却,令将士得周旋,仆与诸君缓辔而观之,不亦乐乎!↲”坚众皆曰:“宜阻淝水,莫令得上。我众彼寡,势必万全。”坚曰:“但却军,令得过,而我以铁骑数十万向水,逼而杀之。”融亦以为然。遂麾兵却,众因乱而不能止。于是,玄与谢琰、桓伊等,以精锐八千渡淝水。玄、琰进兵大战淝水南,坚众大溃。(节选自《百战奇略》)

材料二:

太宗曰:“↱古人临阵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变之法乎?↲”靖曰[注]:“前代战斗,多是以小术而胜无术,以片善而胜无善,斯安足以论兵法也?若谢玄之破苻坚,非谢玄之善也,盖苻坚之不善也。”太宗顾侍臣检《谢玄传》阅之,曰:“苻坚甚处是不善?”靖曰:“臣观《苻坚载记》曰:‘秦诸军皆溃败,唯慕容垂一军独全。坚以千余骑赴之,垂子宝劝垂杀坚,不果。”此有以见秦师之乱。慕容垂独全,盖坚为垂所陷明矣。↱夫为人所陷而欲胜敌不亦难乎臣故曰无术焉符坚之类是也。↲”太宗曰:“兵有分聚,各贵适宜。前代事迹,孰为善此者?”靖曰:“苻坚总百万之众而败于淝水,此兵能合不能分之所致也。吴汉讨公孙述,与副将刘尚分屯,相去二十里,述来攻汉,尚出合击,大破之,此兵分而能合之所致也。”太宗曰:“然。得失事迹,足为万代鉴。”(节选自《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注]靖:指李靖,唐代名将,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夫为人[A]所[B]陷而欲胜[C]敌[D]不亦难乎[E]臣故曰无术焉[F]符坚之类[G]是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平易,指地形平坦,古代常用于描述地貌,也可用于描述人的性情,指性情温和。

B.闻金则止,金指敲击刁斗发出的声音,古代军队行动中听到鸣金信号就停止前进。

C.片善,文中指微小长处,其中的“片”与成语“片甲不留”中的“片”意思不同。

D.果,指实现、成为事实,与《桃花源记》中“未果,寻病终”的“果”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苻坚与谢玄隔淝水列阵,苻坚的部下认为,应当在淝水阻击,不让晋军渡河,苻坚则想让晋军先渡河上岸,再以铁骑逼杀晋军。

B.苻坚的大军在后撤过程中发生了混乱,不受控制,谢玄等人乘机率八千精兵渡河,两军大战于淝水之南,苻坚的部队溃败。

C.苻坚全军大败,只有慕容垂的一支部队得到保全,苻坚带领残兵千余人投奔慕容垂,慕容垂的儿子慕容宝劝他乘机杀掉苻坚。

D.李靖认为,吴汉善于用兵,在讨伐公孙述的战斗中,分兵合击,最终取得了胜利;唐太宗认为,吴汉战例的得失可以作为万代借鉴。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请君少却,令将士得周旋,仆与诸君缓辔而观之,不亦乐乎!

②古人临阵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变之法乎?

(5).材料二中,李靖认为淝水之战苻坚失败的原因有哪些?(3分)

(1).DEF (2).C (3).D

(4).①请您的军队稍微退后,让双方将士能够有作战的空间,我与诸位驻马缓辔,观赏他们作战,不也是很快乐吗!

②古人到作战之时,想出奇招,攻打没有预料的敌人,这也是根据形势灵活变通的兵法吗?

(5)①苻坚不善指挥,没有战术,军队后退时发生混乱。②苻坚被慕容重陷害。③军队合在一处,不能分散。

(1).短句翻译:既被人所陷害,还想战胜敌人,不就很难吗。所以我说,没有智谋的就是苻坚这一类的人。

(2).C项两个“片”都是指“微小、一点点、少”的意思

鸣金即击钲,钲是一种形似钟的乐器。(自光明日报出版社《孟子选注》)

钲,古代乐器,形似钟而狭长,上有柄,用铜制成。《说文解字》:“钲,似铃,柄中上下通。

(3).应该为苻坚、吴汉战例的得失可以作为万代借鉴。

高考2023年新高考Ⅰ( )

材料一:

襄子①「围」于晋阳中,出围,赏有功者五人,高赫为赏首。张孟谈曰:“晋阳之事,赫无大功,今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事,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矣。↱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仲尼闻之,曰:“善赏哉,襄子! 赏一人而天下为人臣者莫敢失礼矣。”或曰: 仲尼不知善赏矣。夫善赏罚者,百官不敢侵职,群臣不敢失礼。上设其法,而下无奸诈之心。如此,则可谓善赏罚矣。襄子有君臣亲之泽,操令行禁止之法,而犹有骄侮之臣,是襄子失罚也。为人臣者,乘事而有功则赏。今赫仅不骄侮,而裹子赏之,是失赏也。故曰:仲尼不知善赏。

(节自《韩非子·难一》)

材料二:

陈人有武臣,谓子鲋②曰:“韩子立法,其所以异夫子之论者纷如也。予每探其意而校其事,持久历远,遏奸「劝」善,韩氏未必非,孔氏未必得也。若韩非者,亦当世之圣人也。”子鲋曰:“今世人有言高者必以极天为称,言下者必以深渊为名。好事而穿凿者,必言经以自辅,援圣以自贤,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废其说也。若诸子之书,其义皆然。↱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武臣曰:“诺。”子鲋曰:“乃者赵、韩共并知氏,赵襄子之行赏,先加「具臣」而后有功。韩非书云夫子善之引以张本然后难之岂有不似哉? 然实诈也。何以明其然?昔我先君以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已丑卒,至二十七年苟瑶与韩、赵、魏伐郑,遇陈恒而还,是时夫子卒已十一年矣,而晋四卿皆在也。后悼公十四年,知氏乃亡。此先后甚远,而韩非公称之,曾无作意。是则世多好事之徒,皆非之罪也。故吾以是默口于小道,塞耳于诸子久矣,而子立尺表以度天,植寸指以测渊,矇大道而不悟,信诬说以疑圣,殆非所望也。

(节选自《孔丛子·答问》)

[注]①襄子: 赵襄子。春秋末年,知、赵、韩、魏四家把持晋国国政,称“晋四卿”。晋阳之战,知氏 (荀瑶) 联合韩、魏攻赵,反被赵襄子联合韩、魏灭杀。

②鲋子: 即孔鲋,孔子八世孙。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韩非子A云夫子B善之C引D以张本E然F后难之G岂有H不似哉?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围,指被围困,“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的“举”表示被选拔,两者用法相同;

B.劝,指励劝,与《兼爱》“不可以不劝爱人”中的“劝”义不相同;

C.具臣,文中与“有功”相对,是指没有功劳的一般人臣,具体就是指高赫;

D.诬说,指没有事实依据的胡说妄言,与现在所说的“诬蔑之辞”并不一样。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主上设置有关法令,令行禁止,群臣不敢越职侵权,也没有了奸诈之心,他们履职行事,有了功劳就能得到赏赐,韩非认为这样才叫“善赏罚”

B.在武臣看来,韩非与孔子观点不同的地方很多,在遏奸劝善等方面,韩非不一定就不对,孔子也不一定就合理,韩非也可以称得上是当世圣人。

C.世人说到高必定会以上天作比,说到低必定会以深渊作比,他们常通过引经据典、援用圣贤来成就自己,使自已更加贤能,以争取民众的信任。

D.子对韩非之类的诸子学说闭口不言,充耳不闻,而武臣却深信不疑,进而怀疑圣人子对此深感失望,认为武臣是见识短浅,不明大道。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 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

② 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

(5).子鲋用以批驳韩非的事实依据是什么?

高考2022年浙江省(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阳货》)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

子与人歌而善①,必使反之②,而后和之。(《论语·述而》)

【注】①善:唱得好。②反之:再唱一遍。

1. 概括说明第一则材料、第二则材料内涵的共性。

2. (1)在《论语》的记载中,孔子爱好音乐,音乐修养很高,如第三则材料。另举一个有关孔子与音乐的例子。

(2)对第三则材料中孔子的做法进行多方面解读。

1. ①这两则材料都反映出实质与形式的关系。

②仁是礼乐的核心,礼乐只是仁的外在表现,没有仁的礼乐徒具形式;礼乐的真正意义,不在于玉帛钟鼓等外在形式,而在于内在的根本精神。    

2. (1)示例:①击磬(于卫)

②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③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2)①修身。“歌而善”,孔子不掩人之善,择善而从,体现“唯仁者能好人”。

②善学。“反之”,唱得好就请对方再唱一遍,切磋琢磨,增进技艺。学无常师。

③遵礼。“和之”体现了孔子对他人的尊重,“礼以行之”,“依于仁,游于艺”。

④君子风范。唱歌这件小事再现了孔子虚心谦恭的仁者形象,展现出孔子气象从容的君子风范。

高考2022年浙江省( )

刑赏忠厚之至论

【宋】苏辙

古之君子立于天下,非有求胜于斯民也。为刑以待天下之罪戾,而唯恐民之入于其中以不能自出也;为赏以待天下之贤才,而唯恐天下之无贤而其赏之无以加之也。盖以君子先天下,而后有不得已焉。夫不得已者,非吾君子之所志也,民自为而召之也。故罪疑者从轻,功疑者从重,皆顺天下之所欲从。

且夫以君临民,其强弱之势、上下之分,非待夫与之争寻常之是非而后能胜之矣。故宁委之于利,使之取其优,而吾无求胜焉。夫惟天下之罪恶暴著而不可掩,别白而不可解,不得已而用其刑。朝廷之无功,乡党之无义,不得已而爱其赏。如此,然后知吾之用刑,而非吾之好杀人也;知吾之不赏,而非吾之不欲富贵人也。使夫其罪可以推而纳之于刑,其迹可以引而置之于无罪;其功与之而至于可赏,排之而至于不可赏。若是二者而不以与民,则天下将有以议我矣。使天下而皆知其可刑与不可赏也,则吾犹可以自解。使天下而知其可以无刑、可以有赏之说,↱则将以我为忍人,而爱夫爵禄也。↲

圣人不然,以为天下之人,不幸而有罪,可以刑、可以无刑,刑之,而伤于仁;幸而有功,可以赏、可以无赏,无赏,而害于信。与其不屈吾法,孰若使民全其肌肤、保其首领,而无憾于其上;与其名器之不僭,孰若使民乐得为善之利而无望望不足之意。呜呼!↱知其有可以与之之道而不与,是亦志于残民而已矣。↲且彼君子之与之也,岂徒曰与之而已也,与之而遂因以劝之焉耳。故舍有罪而从无罪者,是以耻劝之也;去轻赏而就重赏者,是以义劝之也。盖欲其思而得之也。故夫尧舜、三代之盛,舍此而忠厚之化,亦无以见于民矣。

(选自《苏辙集》)

1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民自为而「召」之也              召:招致

B. 故宁「委」之于利                委:交付

C. 而无「憾」于其上                憾:遗憾

D. 与之而遂因以「劝」之焉耳        劝:勉励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为刑「以」待天下之罪戾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B. 然后知吾「之」用刑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C. 若是二「者」而不以与民            求人可使报秦「者」

D. 盖欲其思「而」得之也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说理为主;始终围绕刑赏忠厚,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对照,层层递进,通顺畅达,体现了作者“汪洋澹泊”的文风。

B. 作者认为,要以忠厚仁爱为本,如果只把刑赏作为手段,就起不到劝善惩恶的作用,这反映了作者儒家仁政治国的思想。

C. 文章指出,从君与民的关系上看,君强民弱,君上民下,君不应用权力压制百姓,而应让百姓得到更多好处,顺应百姓愿望。

D. 作者认为,圣人对罪恶不可掩盖或解脱的人,对在朝廷无功劳、在家乡不讲信义的人,进行刑赏,其他情况要舍有罪从无罪。

4. 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若夫当时赏罚之所不能及则又为之明言其状而使后世嗟叹痛惜之不已呜呼贤人君子之功烈与夫乱臣贼子罪恶之状于此皆可以无忧其无闻焉是故古者圣人重史官

(选自苏辙《史官助赏罚论》

5.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则将以我为忍人,而爱夫爵禄也。

(2)知其有可以与之之道而不与,是亦志于残民而已矣

1. C    2. B    3. D    

4. 若夫当时赏罚之所不能及/则又为之明言其状/而使后世嗟叹痛惜之不已/呜呼/贤人君子之功烈/与夫乱臣贼子罪恶之状/于此皆可以无忧其无闻焉/是故古者圣人重史官    

5. (1)那么(人们)将认为我是狠心的人,并且是吝惜(赏赐)爵位俸禄啊。

(2)知道(上面)那些情况有可以给予百姓(刑赏忠厚)的道理却不给予,这也是存心伤害百姓罢了。

1.C.句意:在刑赏方面没有怨恨。“憾”,怨恨。解释错误。

2.A.“以”,连词,用来。/介词,凭借。

B.“之”均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C.“者”,代词,用在数词后,……方面。/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D.“而”,连词,表递进。/连词,表转折。

3.D.“圣人对……进行刑赏”说法错误。原文中说的是“夫惟天下之罪恶暴著而不可掩,别白而不可解,不得已而用其刑。朝廷之无功,乡党之无义,不得已而爱其赏”,这段话是作者对刑赏的议论,并不是“圣人”的做法。

4.“及”是动词,是“实行”的意思,“不能及”即是“没有来得及实行”,“则”是连词,是“就”的意思,因此“则”前应断开;

“而”是连词,表结果,“使后世嗟叹痛惜之不已”是前句“为之明言其状”的结果,因此“而”前应断开;

“呜呼”,叹词,应独立成句,因此“呜呼”前后皆应断开;

“贤人君子之功烈”和“夫乱臣贼子罪恶之状”是并列关系,分别陈述贤人君子的“功”与乱臣贼子的“恶”,“与”是表并列的连词,因此“与”之前应断开;

“于此”的意思是由此,“其”是指代前句的“贤人君子之功烈与夫乱臣贼子罪恶之状”,因此“于此”之前应断开;

“焉”是句末语气词,“是故”是固定搭配,是“因此”之意,所以“焉”之后应断开。

句意:如果是当时的赏罚所没有来得及实行的,就在《春秋》里替君主明白地记载他们的功过,使后世的人为之感叹、惋惜不已。唉!贤人君子的丰功伟绩和那些乱臣贼子的罪恶行径,由此都可以不用担忧不传到后世了。因此古代的圣人非常重视史官。

5.(1)“则”,连词,那么;“忍”,形容词,狠心的;“爱”,动词,吝惜。

(2)“其”,代词,上面那些情况;“与”,动词,给予;“残”,动词,伤害;“而已矣”,罢了。

【参考译文】

古代的君子立身于天下,不是想要压制百姓。制定刑罚来对待天下的罪恶过失,却唯恐百姓落入刑罚之中而不能脱离;制定恩赏来对待天下的贤德大才,却唯恐天下没有贤才而无从施予恩赏。大约是君子以天下为先,之后才有不得已的制定刑赏之举。之所以不得已,因为这不是君子的志向,而是百姓自身的行为而招致的。所以对可能有罪的人从轻处理,对可能有功的人从重奖赏,都顺应了天下的民心所向。

况且以君主的身份来治理百姓,因为两者之间强弱、上下的分别,不能等等与百姓争论寻常的是非曲直之后再驳倒他。因此宁可用利益来交付他,让他获得足够的好处,而君主不求一定要压制他。唯独天下的罪恶行径暴露于世而无法掩盖,从旁为其解释也不能开脱,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用到刑罚。朝廷中没有功劳的人,乡族中没有信义的人,君主不得已才吝啬施予赏赐。这样,然后了解君子使用刑罚,并不是因为君子喜欢杀人;了解君子不施赏,也不是君子不想使人富贵。如果一个人的罪名能够证实并且进入刑罚的范畴,但他的行为又能够拿出来放在无罪的范畴;如果将功劳给他就能够进入施赏的范畴,排除他的功劳就进入不能施赏的范畴。如果这两种情况都对百姓不刑不赏,那么天下人将对君主议论纷纷了。如果让人们都知道应当施以刑罚、不能施予恩赏,那么君主还可以开解。如果让天下人都知道可以不施刑罚、可以施予恩赏,那么(人们)将认为我是狠心的人,并且是吝惜(赏赐)爵位俸禄啊。

圣人则不是这样,圣人认为天下之人如果不幸而产生罪行,可以施以刑罚、也可以不施以刑罚,用刑的话,就有伤仁爱;如果幸运而立下功劳,可以恩赏,也可以不赏,不赏的话,就妨害信义。与其不使君子之法受到贬抑,不如让百姓保全性命,在刑赏方面没有怨恨;与其越分授予官位,不如让百姓乐于得到行善的好处而没有急切不能满足的地方。唉!知道(上面)哪些情况有可以给予百姓(刑赏忠厚)的道理却不给予,这也是存心伤害百姓罢了。况且君子将这个道理给予百姓,难道只是白白地给予而已吗,给予之后再趁势勉励他们罢了。因此舍弃有罪的行为而判定无罪,是用羞耻来进行勉励;舍弃轻赏而施予重赏,是用道义来进行勉励。大约都是想要百姓自行思考而领悟到啊。所以唐尧、虞舜、夏、商、周的盛业,假如舍弃这些,那么刑赏忠厚也就不能让百姓看见了。

高考2022年全国乙( )

圣人之于天下百姓也,其犹赤子乎!饥者则食之,寒者则衣之,将之养之,育之长之,唯恐其不至于大也。 

魏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谓吴起曰:“美哉乎河山之固也,此魏国之宝也。”吴起对曰:“在德不在险。昔三苗氏左洞庭而右彭蠡,德义不修,而禹灭之。夏桀之居,左河、济而右太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而汤放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船中之人尽敌国也。”武侯曰:“善”。↱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 ↲太公对曰:“臣闻爱其人者,兼屋上之鸟;憎其人者,恶其余胥。咸刈厥敌,靡使有余,何如?”王曰:“不可。”太公出,邵公入,王曰:“为之奈何?”邵公对曰:“有罪者杀之,无罪者活之,何如?”王曰:“不可。”邵公出,周公入,王曰:“为之奈何?”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推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景公游于寿宫,睹长年负薪而有饥色,公悲之,喟然叹曰:“令吏养之。”晏子曰:“臣闻之,乐贤而哀不肖,守国之本也。今君爱老而恩无不逮,治国之本也。”公笑,有喜色。晏子曰:“圣王见贤以乐贤,见不肖以哀不肖。↱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不室者,论而供秩焉。↲”景公曰:“诺。”于是老弱有养,鳏寡有室。

晋平公春筑台,叔向曰:“不可。古者圣王贵德而务施,缓刑辟而趋民时。今春筑台,是夺民时也。岂所以定命安存,而称为人君于后世哉?”平公曰:“善。”乃罢台役。 

(节选自《说苑•贵德》)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B. 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C. 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D. 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饥者则食之”与“食野之苹”(《短歌行》)两句中的“食”字含义相同。 

B. “而汤放之”与“是以见放”(《屈原列传》)两句中的“放”字含义相同。 

C. “靡使有余”与“望其旗靡”(《曹刿论战》)两句中的“靡”字含义不同。 

D. “公悲之”与“心中常苦悲”(《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悲”字含义不同。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项是【 】

A. 魏武侯乘船顺河而下,对吴起说,险固的河山是魏国之玉。吴起以三苗氏、夏桀虽有河山之固却因不修德而亡为例,指出德政才是国之宝。 

B. 太公建议把殷商的士众全部杀掉,一个也不要剩。邵公则建议有罪的诛杀,无罪的人让他们活下去。武王不同意太公和邵公的建议。 

C. 景公在寿宫游玩,看到老人背着柴并面有饥色,就下令让官吏供养老人。晏子则指出,喜爱有才德的人,同情没能力的人,是守国的根本。 

D. 叔向反对晋平公在春天筑台,认为那样做会耽误农时,如果只顾自己安身立命,就不会被后世称为人君。平公于是停止了筑台的劳役。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 

(2)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不室者,论而供秩焉。

1. B    2. A    3. D    

4.(1)武王打败了商朝,召见姜太公,问他:“该拿那些商朝的士人和百姓怎么办?” 

(2)现在我请求找来老弱而没有人养活、丧妻丧夫却没有房屋的人,评定之后安置他们。

1.句意:周公说:“让他们各自住着自己的房屋,耕作自己的田地,不要因为旧朝新臣而有所改变,只亲近仁义的人。百姓有过错,责任在我一人身上。”武王说:“看得远大啊,(这样做足以)平定天下啊!凡是尊重士人君子的人,是因为他们仁爱而有德行啊。” 

从内容来看,划线句是“周公”和“武王”的对话,两个“曰”是标志,“武王曰”前面是“周公”所言,所以“武王”前面断开,排除CD; 

从句式结构来看,“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是“……者,……也”的判断句,且“贵士君子”是动宾短语作“者”的定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 

2.A.“饥者则食之”意思是“饥饿的人就给他粮食吃”,“食”是名词作动词,拿食物给人吃;“食野之苹”意思是“在那原野悠然自得的啃食艾蒿”,“食”,吃。两者含义不同。 

3.D.“如果只顾自己安身立命,就不会被后世称为人君”错误,曲解文意,文中“岂所以定命安存,而称为人君于后世哉”意思是“怎么能靠这些来安身存命,而被后代尊称为国君呢”,这是说不能靠建造游观之台这些方式来安身存命。 

4.(1)“克”,打败;“召”,召见;“奈……何”,把……怎么办。 

(2)“请求”,请求找来;“鳏寡”,丧妻丧夫;“论”,评定;“供秩”,供给生活物品,可意译为“安置”;“焉”,代词,他们。 

【参考译文】 

圣人对待天下百姓就好像对待自己的孩子!饥饿就给他食物吃,寒冷就给他衣服穿,抚养他们,培育他们,唯恐他们不能发展壮大。 

魏武侯乘船顺黄河而下,在中游的时候回头对吴起说:“多么美丽而险要的山河啊,这是魏国的无价之宝呀!”吴起回答:“(一国之宝)在于国君的德政而不在于山河的险要。当初的三苗氏,左面有洞庭湖,右面有彭蠡湖;但由于他不讲仁义道德,被夏禹消灭了。夏桀所居住的地方,左边是黄河、济水,右边是泰华山,伊阙山在南边,羊肠阪在北边;由于他治国不施仁政,被商汤放逐了。由此可见,(国宝)在于德政而不在于地势险要。如果君王不施德政,恐怕船上这些人也要成为您的敌人啊。”魏武侯说:“你说得对。”武王打败了商,召见姜太公,问他:“该拿那些商朝的士人和百姓怎么办?”太公回答:“我听说喜欢那个人,同时会喜爱他房上的乌鸦;憎恨那个人,会连他所住地方的墙壁都厌恶。把他们全部杀掉,不留活的,怎么样?”武王说:“不行。”太公出去后,邵公进见,武王问:“你看怎么办?”邵公回答说:“把有罪的杀掉,无罪的让他活着,怎么样?”武王说:“不行。”邵公出去后,周公进见。武王问;“你看该怎么办?”周公说:“让他们各自居住在自己的家里,耕种自己的田地,不要因为旧朝新臣而有所改变,(只)亲近仁爱的人。百姓有了过错,责任在我一个人身上。”武王说:“平定天下的胸怀多么宽广啊!凡是尊重士人君子的人,是因为他们仁爱而有德行啊!” 齐景公在寿宫游玩,看见一个老年人背着柴,面有饥色。齐景公就很同情他,感慨地说:“让当地的官员养活他。”晏子说:“我听人说,喜好贤良的人,怜悯不幸的人,这是守住国家的根本啊。现在君主怜惜老者,那么您的恩泽没有达不到的了,这是治理国家的根本。”齐景公笑了,脸上也有了喜悦的神色。晏子说:“圣贤的君王遇到贤良就喜好贤良,遇到不幸就怜悯不幸。现在我请求找来老弱而没有人养活、丧妻丧夫却没有房屋的人,评定之后安置他们。”齐景公说:“很好!”于是,老弱的人有人养活,丧妻丧夫的人也有了居住的屋子。 

晋平公想在春天建造游观之台,叔向进言说:“不可以。古代圣明的君王崇尚道德,乐善好施,宽缓刑律,抓紧农时;在春天建造游观之台,这是耽误百姓的农时啊。怎么能靠这些来安身存命,而被后代尊称为国君呢!”晋平公说:“好!”于是放弃了建造游观之台的工程。